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学习频道教育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因素分析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因素分析

发奋学习网| http://www.ff70.com |校本教研|人气:826次| 12-21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因素分析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自主性、积极性,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也带来一定的挑战。笔者尝试从教学论的视角对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的开发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本课程实施;影响因素;教学因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屡屡见诸各类报刊,但是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理论探讨并不多见。笔者尝试从教学论的视角剖析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些影响因素,以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1]。对校本课程实施理解,大致有这样几种: 

    1.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2]。 

    2.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施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际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3]。 

    3.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4]。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实施是指一所学校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因素分析 

   (一)教师 

    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国家课程,亦或是地方课程,教师总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好坏会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地说,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在传统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教学观一是升学取向的,二是就业取向的。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如果说国家课程实施反映的是当代教育的统一要求的话,那么地方课程实施则是考虑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目的是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培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而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课程最重要的取向是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实施直接指向差异,它要求以教师的个性塑造学生的个性。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点是国家统一的课程所无法达成的。因此,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以便从学生的要求出发,开发和实施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其次,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倾向,个性特长,以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课程实施方案;再次还必须考察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与传统课程实施比较,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作为课程实施的合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推动者、引导者,而不是传统国家课程的转述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来说是其终身学习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过程。传统课程实施是国家课程的转述过程。因为传统国家统一课程没有教师研究的时间和必要,也没有教师参与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国家课程的实施反映国家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即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师用自己的研究给学生的是能力,以自己作为合作者的参与方式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共同生存,而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正是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可以认为,当代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和国际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最高要求直接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由于行动研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校本课程实施为教师行动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课程行动研究是在一种动态环境下立即或较短时间内显示出其在课程实践中的作用和效能的研究方法。课程行动研究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研究过程的主人[6]。它一方面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和能力。任何一种课程实施,或者说任何一种课程的成功实施都需要教师极大的热情,投身专业知识技能的锻炼和对学生的研究。在这里,着重提及的是教师的人际合作关系。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仅需要师生合作。而教师与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合作的气氛以及合作产生合力的巨大影响,必将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共同生存的本领。同时,校本课程实施能提高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是年青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也只有实施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二)学生 

    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归宿。因为不论是社会取向的价值追求,还是个人取向的价值追求,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没有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对学生进行研究的资料、文献可谓是比比皆是。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即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特别注重对学生差异性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也曾出现过个别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校本课程实施是形成性的,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发符合学生个性的课程。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学是以构建学生心理结构为中心的系统工程[7]。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塑造丰富的情感,客观的态度及正确的人生观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结构不断构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针对学生个性的心理结构的构建才能成为可能。校本课程才能顺利实施。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也正在这里。而国家课程反映的是国家统一的、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总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的实施将会使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成为可能。也只有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才能使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统一,才能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现统一起来,这是当代教育的真谛,是无数教育家、思想家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教育目的 

    众所周知,教育史上存在两种教育目的观,一种是个人本位论,一种是社会本位论。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它目的,这也就是说,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后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8]。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国家课程实施面向的是大多数的学生,目的是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而校本课程实施则是直接针对个人差异。以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为基础,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潜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建设。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指南针。当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除了考虑学生个性,并没有忽略本学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校本课程实施又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可谓考虑了社会需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多地考虑了社会需要),同时又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以上两种教育目的的完美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教学方法分成若干种类。例如,根据学法分:有自学法、讨论法、发现法、练习法、复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教法进行分类: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9]。通常,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讲授法和复习法。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当然可以使用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而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尝试一些以往不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社会调查法等。 

    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应该依据以下原则选择教学方法: 

    1.学生发展性原则。即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2.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原则。 

    3.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优势,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创造条件的原则。 

    4.重视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 

    5.注意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本学校的课程资源,使之服务于校本课程实施,服务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的原则。从我国传统课程繁、难、深、旧的特点出发,也没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从传统课程的评价要求出发,也没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性。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决定实施校本课程的方法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尊重学生差异性的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五)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这里用的是广义的教学环境。即这种教学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科技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教学活动场所、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关系[10]。其中,课程政策的民主化使得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的先决条件。教育政策的民主化是合作创新性学校文化产生的沃土。而只有教师与^领`导,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密切合作才会使校本课程真正体现个性化的特点,以实现学生的内在价值,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为基础才能考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即实现教育的工具价值为社会服务。其中内在价值的实现是基础,它为工具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实施正是在这方面经过了深入思考的体现。校本课程实施即考虑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也兼顾了工具价值,实现了二者的统一。教学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将整体性地发挥其功能,课程政策的民主化为教学中的合作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课程政策的民主化也正是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问题的思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积极的应对政策。而教学中合作、探究的气氛即得益于民主化的课程政策,同时也为教育民主的深入落实提供了条件。校本课程实施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即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则为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能。而在传统的国家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范畴相当有限,课本是传统课程的最重要的资源,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将校内与校外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有形的与无形的资源,都充分利用,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总之,环境因素已经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同时,校本课程实施也充分利用着这些资源,使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六)反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相对于以往国家课程评价应该有明显的特点。以往对课程评价研究多偏重于对考查问题的研究。而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则要有全新的思路。既要对课程的开发进行评价,又要对课程的实施即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有对结果的评价,而对结果的评价又要分别评价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的自身发展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个性特长的发展情况。由于校本课程实施主要采取内部评价的形式,所以教师是理所当然的评价主体之一,同时因为校本课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的,也理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确定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将来的选择职业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课堂发言,小论文、以至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都是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评价的必要信息,以便掌握比较全面的资料,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做出全面的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更注重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总之,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教学评价不只是鉴定优劣,旨在通过评价发现不足之处,促进教师素质和课堂效益的提高。 

    (七)课程的开发 

    课程是教育系统的心脏。国家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專家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关系。是不需要教师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而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参与。校本课程可以从国家课程中选择,也可以完全自编,校本课程的多少难易完全由校本课程的编制者而把握,只要针对个性,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题材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兴趣是始终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它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由于教师最了解学生,所以校本课程能够首先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要考虑教师的特点和教学资源。 

    由于校本课程实施以自评为主,所以容易排除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干扰,为客观地面对课程、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上诸因素常常是交互发生作用的。需要有系统论做指导,而且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应该经常考虑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里,笔者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把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各个影响因素一一加以探讨。 

—————————————————————————————————————————————————
注:
(www.ff70.com)欢迎广大网友投论文、新闻、课件。论文、新闻、课件投稿都可以点最上面 “我要投稿”即可,课件也可发邮件yzbbest@163.com。

如果觉得《—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因素分析》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育管理 - 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总结,校本教研计划,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因素分析,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总结,校本教研计划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