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学习频道教育管理校本教研—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发奋学习网| http://www.ff70.com |校本教研|人气:535次| 12-21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中学生具体一定的抽象的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的死记硬背,在知识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自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此时的国家课程已显得势单力薄,为适应这种要求,校本课程义不容辞的挑起了这副育人重担。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者,开发者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20xx年秋,我校被列为课改实验学校。课改伊始,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颇有疑虑,可谓谈之色变,望而生畏,莫名的生出许多恐惧感、神秘感,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越来越引起同行们的重视。而且也越来越感受到他的耀眼光芒,也深深的感受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将大大提升自我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1、从课程的简单执行者到课程的创生者

    传统国家课程一体化的基础上,教师只是课程实施的工具,是课程的简单的执行者。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至于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考虑的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也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專家和课程專家的专利,而形成了專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成了课程的创生者。因为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参与课程开发,而作为学校的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2、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区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其实,研究并不神秘,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研究: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方法,研究评价机制,研究改进措施等等。但要搞好校本课程的系列化、科学化的研究,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工作思路。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有所改善。其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一般应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最后,在成果的表达上,要追求实践风格,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科学记录,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发现真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而不是盲目追求理论的升华。

    3、从课堂的“主宰者”到课堂的主导者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甚至是课堂的独裁者、主宰者。学生是观众,是承接知识的容器。但校本课程的开发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受体”。而是自我导向的积极的知识的追求者。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对学习的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这样,使得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角。教师只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4、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教育的权利,教师点什么菜,学生就得吃什么菜,自己没有点菜的权利,因而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追求。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菜单”,选择性的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不再是“点菜者”,而成为“菜单提供者”,点菜的权利则交给了学生。不仅如此,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修改“菜单”的权利,他们既可以明确告诉教师自己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也可以不选某些“菜”,而让他在菜单上自动消失。此外,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菜”的配料、制作工艺进行改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

    二、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作用与效果

    在转换角色的同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因为不断试验,大胆创新,使得老师们得到了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取得了较多收获。

    1、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了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使得教师具备了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课程开发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本身。

    2、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恐惧感

    过去,教师对课程看得很神秘,总认为那是專家们的事,通过我校的实验、开发、老师们逐渐消除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恐惧感。原来,学校过去开设的大量的选修课、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只是学校和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无序列化罢了。其实,学校早就有了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它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神秘,也不值得恐惧。

    3、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是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提出的一大策略,记得开发校本课程之初,很多教师及家长都担心会影响中考升学。但随着中考查题的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体现,便得校本课程中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在中考答卷时其综合素质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使升学率提高,而且还大大改变了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树立了全体师生正确的质量观、育人观。

    4、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

    一般而言,学科教学都是站在一门学科的基础上。只看到整体,课程的一个方面,不可能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而只有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才能对所教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也只有站在整个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高度,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对所教学科有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此外,样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生为本,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现实,使教学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三、制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瓶颈”与对策

    1、课程观念急待更新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诸多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存在了强大反差与深刻矛盾。因此,要搞好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教师们转变观念,注入新课改理念,树立校本课程意识。

    2、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能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求得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总之,“以人为本”是搞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决条件。要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一艰巨工作,关键在于教师。我们坚信,只要教师切实转变观点,大胆探索,不息进取、反复实验,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校本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和谐补偿,从而形成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真正成为创造新世纪的人。
相关链接>>>呼唤校本教研员 
相关链接>>>不妨多夸夸老师们  
相关链接>>>“歪”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关链接>>>评价之“道” 
相关链接>>>重压之下教师成长有隐忧
如果觉得《—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育管理 - 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总结,校本教研计划,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总结,校本教研计划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