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飞速资源网学习频道小学语文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学策划---六.上第一单元

语文教学策划---六.上第一单元

飞速资源网| http://www.ff70.com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气:261次| 03-17
语文教学策划---六.上第一单元

 

题目

 

语文教学策划---六.上第一单元

作者

邓    莲

职称

小学高级教师

学校

沱江镇第四小学

年级

小学六年级

科目

小学语文

教材

人教版11册

班级

116班

时间

20xx年下期

 

1 、桂林山水

教学感悟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注意分号的用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6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二)初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

 

(三)观察课文插图,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

 

(四)学习第1、2段,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2段,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二)说出各自然段段意。

 

(三)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的也可以。(请同学们说)你们听说过我国广西省内有个桂林市吗?有谁知道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的确,桂林山水比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她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让我们通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吧!

 

(二)观察课文插图。

 

老师来给同学们做导游。让我们一起来游览桂林山水吧!

 

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图的主体是什么?

 

(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

 

(由远及近、由主到次。)

 

(3)按观察顺序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观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边观察边想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二三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后的感受,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2段。

 

1.学习生字、新词。

 

(1)拼读,记住不好读的字音。如:“峦” “翡”。

 

(2)分析字的结构,记住容易写错的字形。如:“瑕” “筏”。

 

(3)查字典,理解字义。

 

(4)读课后词语,了解词意。

 

2.默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

 

3.学习第1段。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4.学习第2段。

 

(1)默读并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边默读边画出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

 

①“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句话的?

 

(听不到水流动的声音,看不到水流动的样子,好静啊,使人感到周围一片宁静。)

 

②怎样描写水清的?

 

③描写水绿时,文中怎样比喻的?

 

(板书  水:静  清  绿)

 

(2)指名读课文第2段,体会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3)认识排比句。

 

(文中描写桂林水的三个特点,运用了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桂林的水美。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成结构相同的一串句子,我们管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

 

请同学反复读排比句。

 

齐读。(女生读第1分句;男生读第2分句;男女生齐读第3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请同学说说排比句的作用。

 

(加强句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4)讲分号。

 

(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分号的停顿时间比句号稍短一点。)

 

(5)指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第2段开始,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写漓江,这一段主要是写桂林的水美,为什么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两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独特的美,它的静、清、绿,是其他江湖无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五)齐读第1、2两段。

 

(六)作业:读课文,找排比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二)准确理解词的意思: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第3段课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二)理解较难的词语。

 

(三)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彩图,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边读课文边用“——”在书上画出不懂的语句。)

 

2.学生质疑,老师解释。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义。)

 

3.为这段分层,说出每层的意思。

 

4.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5.小组讨论:

 

(1)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三个排比句。说说对排比句作用的理解。

 

(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绿的屏障”“像^新学生的竹笋”“色彩鲜丽”,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6.老师小结: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 山:奇 秀 险)

 

(二)学习最后一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山水相依,互相辉映,美如画卷。)

 

3.想一想,这段与课文开头第1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三)再读课文、评议欣赏、领悟意境美。

 

1.看图,再次听配乐录音,展开对桂林山水无比美好的想象。

 

2.讨论。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课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林海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年级,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

 

2、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力求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力求读熟,并大体了解诗的意思。教师启发学生讲一讲每首诗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学生大体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本课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三、理解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凭借物的突出特点,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弄清每首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了它的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

 

  二、“思考·练习”。第二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志向,赞美了怎样的精神。可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必要时,教师可做些指点。

 

  第三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胆想象,从而深化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基本合理的想象应予以肯定,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讲一讲自己的想象。

 

选做题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对背得多的,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尽量多鼓励。

 

板书设计:随机板书

 

 

 

 积累·运用一

 

  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习作”和“实践活动”四个部分。

 

  二、“读读背背”选的是一首唐诗《望洞庭》,目的是积累古诗,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古诗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望洞庭》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推荐诵读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洞庭湖的秀丽娟静。诗的大意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和”,和谐,协调。“镜未磨”,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

 

  教学时,从本组几篇写景的课文入手,引导学生朗读古诗,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至于诗意,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能领略一二。若有疑问,教师简要解说。重点是朗读和背诵。

 

  三、“阅读”选的短文是《为银杉保险》。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短文。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阅读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时,让学生带着“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来读,以增强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性。短文讲述的事情比较简单,学生边读边想,读一两遍应能较为准确地回答;学生只要说出大意即可。专业术语不作具体解释。

 

  在阅读短文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采访、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有关保险的故事和保险的知识,以便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对认真搜集资料和乐于与人交流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生活,学习语文。

 

  四、这次“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学生的作文符合图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

 

  教材注重了选材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这体现了让学生自由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把图意看明白。学生看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从眼镜、书本、笔筒、墨水瓶和地球仪等物品中,会知道这是办公室,主人是一位教师;从打开的日历中,会知道时间是9月10日——教师节;从背书包、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知道,这个小学生送给老师一束鲜花,表达对老师节日的祝贺;甚至从小姑娘动作、表情中,学生还会猜测这位老师很受学生爱戴,学生们很喜欢他(她)。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否定任何一种可贵的发现,不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看懂了图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图画上可能发生的故事。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鼓励学生在相同的题材下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文。如,以不同的身分写:小姑娘的身分,第三者的身分,教师的身分都可以;再如,以不同的体裁写。为了习作有条理,写之前让学生简单列一个提纲。

 

  对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写作文的学生,布置课前准备好图画,课上也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在习作中注意个别指导。

 

  五、这次“积累·运用”还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是一次综合性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起学生对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办报前,教师结合国庆节的来临,做好办小报的动员工作,调动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小报内容,可以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变化及同学们的进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画、图表、照片等资料,为办小报做好充分的准备。

 

  指导学生办报时,重点强调三个问题。

 

  第一,起报名。报名要有特色。所谓有特色,一是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二是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第二,版面安排。首先要美观大方。当然这个美观大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视角,有的喜欢清新秀美,有的喜欢大红大绿,不要强求一致。其次要图文并茂。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剪贴。再者要错落有致。把文、图搭配好,把长文、短文、小诗搭配好。

 

  第三,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错别字。

 

  学生办好小报后,在班上张贴.

 


如果觉得《语文教学策划---六.上第一单元》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网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网,
广告联系|管理下载|游戏下载|公文中心|驾驶考试|电脑教学|教育教学|名言名句|网站地图|热门专题
Copyright © 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语文教学策划---六.上第一单元,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网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