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学习频道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发奋学习网| http://www.ff70.com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气:801次| 12-12
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1.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是 (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③地转偏向力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2.下图表示南半球信风带的是(  )

解析:选C。信风带大体位于纬度0°~30°之间,南半球为东南风。
3.多雨的气压带有 (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 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选D。低压控制之下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空气运动
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
答案:B
5.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答案:C
6.读太阳直射点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所处的风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在乙图中用箭头画出北半球中纬度风带的风向。
(3)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的是________图。
(4)北半球的极夜范围达最大值的是________图,河南省盛行偏南风的是________图。
答案:(1)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北信风带
(2)略 。(北半球30°~60°之间,西南风)
(3)甲、丙 (4)丙 甲

一、选择题
1.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我国计划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从盛行风向考虑,南极科考站建筑物门窗应避开的风向是(  )
A.东北 B.西南
C.东南 D.西北
2.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答案:1.C 2.B
3.读下图,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为(  )

A. 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的成因相同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解析:选B。若 该图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图中丁处为赤道低气压带,丙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①为信风带。
4.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
A.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B.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C.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解析:选C。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它们作为一个整体随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而移动。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5~6题。

5.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
A.赤道低气压 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6.如图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华北地区寒冷干燥
B.北极点附近出现了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D.我国昼长夜短
解析:图中30°纬线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极点附近是极地高气压带。图示内容分析思路如下:
图中气压带中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范围为30°N~40°N⇒气压带、风带已整体北移⇒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①此时北半球为夏季,我国昼长夜短,高温多雨②北极点附近出现了极昼现象
答案:5.C 6.D
7.下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且G地纬度较H地低,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G、H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G、H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解析:选C。由图可知G地形成高压区,H地形成低压区,G地纬度较H地低,则该环流表示中纬环流,G、H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8.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 压带和东北风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该地附近有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时冰岛位于欧洲的西北部,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必然受到西风的影响。
图示所在国家每年春天都会吹起令人烦恼的“五旬风”,来自南方的风向北方吹,长达两个月。读图,完成9~11题。

9.“五旬风”最可能的风向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0.该区的“五旬风”可能来自(  )
A.撒哈拉沙漠 B.苏丹草原
C.纳赛尔水库 D.东非高原
11.“五旬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大量 降水 B.沙尘暴
C.台风 D.寒潮
解析:图示国 家为埃及,根据纬度判断,受副高控制。该地受来自撒哈拉沙漠的西风带影响,容易形成沙尘暴。
答案:9.C 10.A 11.B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干热
B.上升,湿热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解析:首先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确定,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为盛行西风带。第12题,图中显示②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整体南移,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第13题,①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性质湿热。
答案:12.D 13 .B
二、综合题
14.读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www.ff70.com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南亚吹偏南风
D.常有寒潮天气影响我国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气压带的名称:
A________,B__ ______,C_____ ___。
B、C之间的风带的风向为________风。
(3)此时A、B、C、D中________点最干热;最湿热的是________点;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点;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点。
解析:本题以立体的部分三圈环流剖面图,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季节移动规律。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赤道低气压带的中心纬线以南移至南纬5°~10°之间,所以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结合各点所处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第(3)题,全球的七个气压带中,最湿热的是赤道低气压带、干热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干冷的为极地高气压带、湿冷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1)BD (2)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北 (3)B A A C B D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从2011年7月29日开始,我国大部地区遭遇热浪高温天气,高温范围达今年以来最大。气候专家指出,当前这种高温现象的成因复杂,是多种气候和气象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独把高温现象与全球变暖直接联系起来,与大气环流中的 副热带高气压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叫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高西部夏季会伸入中国内陆,一旦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高温干旱天气。
材料2:图1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2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运动。

(1)图1表示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其中________(填序号)是可能影响此次我国遭受高温天气的原因。
(2)在图2中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图2中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图1中⑥气流来自________气压带,说出⑥气流与⑦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及形成的锋面名称。
解析:第(1)题,极地附近为高气压带,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应为北半球;此次高温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密切相关,对应图中②。第(2)题,B所在风带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第(3)题,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
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与二分日相比,位置大致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第(4)题,图1中⑥气流来自低纬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暖而轻;⑦气流来自高纬度,冷而重,相遇形成极锋。
答案:(1)北 ②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导 致气压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运动。  (4)副热带高 ⑥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⑦气流,被迫抬升形成极锋。



如果觉得《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设计 - 地理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