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学习频道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发奋学习网| http://www.ff70.com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人气:335次| 12-2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抗战英雄儿女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
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及景物描写的句子,探究小说人物、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三、背影介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四、关于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五、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疟疾(nuè) 寒噤(jìn) 黄梢(shāo) 趴在(pā)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
六、词语积累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胆寒:害怕。
阴森:阴沉,害怕。
提防:小心防备。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阴惨:阴沉暗淡。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歇凉:乘凉。
吆喝:大声喊叫。
遮掩:遮蔽,遮盖。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七、整体感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
3、文章结构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
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
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
第四部分(55-62):高潮,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
4、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
八、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
如P11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个外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贡献卓著的英勇的老交通员形象。)
②语言描写。
如P5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表现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全力,充满自信。)
如P16“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表现他爱憎分明,对人民充满爱,对日寇充满仇恨。)
③心理描写。
如P15-16,在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部队途中,他以为万无一失小女孩洗脸,这次女孩受了伤,流了血,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表现他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www.ff70.com ④动作描写。
如P18,老头子举起竹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表现他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血债要用血来偿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归纳小结: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你觉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
爱憎分明的感情——柔情侠骨
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严于责己
智勇双全的杀敌行为——周密老到
从上述四种描写方法中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说明其英雄性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九、问题探讨。
7、、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8、、小说中有一句话,特意点出了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9、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的心理,找出来体味一下,并将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示例: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他了,别看他年纪这么大,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可真神,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转。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两下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狠狠地 砸吧!砸得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 我一定要把这事儿告诉大菱……)
十、景物描写赏析。
导入:小说除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其成功之外,环境描写也极有特色。战争虽然极为残酷,但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笔下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找出几处来,说说其含义和作用吗?
例1 第1段——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星星也像浸泡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赏心悦目,但敌人炮楼林立,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边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夜深时才能听到它们飞动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例2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把女孩子们逐渐成长描述得极富生活情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里行军,“北斗”可指明方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例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英雄狠砸鬼子后一种轻松的、愉快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鲜嫩的芦花,此时在老人眼里,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
例4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使英雄与鬼子的周旋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战胜敌人的乐观情绪。
例5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点拨:景物描写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十一、课堂总结。
《芦花荡》写的虽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作者却写出了新的境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茅盾曾赞扬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能充分看出孙犁艺术个性的别具一格。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看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与本文同为姐妹篇的《荷花淀》。
《芦花荡》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如果觉得《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年级语文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